淮电商领字〔2020〕7号
淮阳区电子商务三年规划(2020年-2023年)
实 施 方 案
按照省商务厅结合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标准及要求,为推进淮阳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工作,构建淮阳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淮阳区基本情况
淮阳地处豫东南,古称宛丘、陈、陈州,有6500年的历史。辖20个乡镇场,1个产业集聚区,467个行政村,面积1467.86平方千米,耕地140.9万亩,149.54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40.8万人,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别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全国超级产量大县,近三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名优特产黄花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授予国家原产地保护商标。龙湖面积11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2倍,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被誉为“北方水城”“中原名珠”,现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庙会以单日82.5万人的游客数量被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庙会期间日均客流量20万人。近年来淮阳相继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千年古县、中国泥彩塑之乡、国家卫生城、全国文明县城提名城市等荣誉。
二、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6月份,我县成功申报成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项目建设。近一年多来,在省商务厅、财政厅、扶贫办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充分发挥“互联网+”战略优势,紧紧围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淮阳县的交通区位、文化区位、旅游区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加强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线上平台与线下资源的融合、农产品交易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保障体系,优化电子商务资源配置,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新方式、新模式,重点围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以及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周口唯秀电子商务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运营工作,依托县级电商产业园,设置了农特产品展示馆、网货中心、品牌中心、培训中心、数据中心、营销中心、孵化中心等,为电商创业者搭建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品牌培育、营销策划等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建成45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8个乡级物流配送中心,覆盖96%以上的行政村
(二)上行体系建设情况
2019年,实现网络零售额41亿元,同比增长55.36%。2020年完成63.71亿元,增速30%,开展示范县建设工作以来,淮阳区培育新增网店1200个,与全县50户商家、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完成了350多个单品摄影美工设计,策划了8个网货包装。同时在电商运营中心共展出淮阳区50家企业100个品类、668个特色农产品,
(三)物流体系建设情况
与申通物流合作,覆盖96%以上的行政村全县物流快递企业5家,流通网络日趋完善。引入第三方企业开展县、镇、村三级物流整合,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工作,目前已确定县级分拨中心地点,拟定淮阳区三级物流整合方案,待报县政府批准后进行下一步的整合和运营。
(四)电商培训情况
开展知识普及培训,大力扶持返乡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孵化,开展电商创业。截至目前,共举办36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人员5645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次。
通过3年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建设,我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子商务发展也逐步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但仍存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构建还需加强,各电商生态链之间粘度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村级站点存活情况依然亟待解决,电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品类单一等问题,物流快递到村也是后续发展的“重头戏”,电商示范县建设进入后示范建设时间段。
三、规划思路
按照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要求,把“农村电商一体化”作为下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目标:以市场运营为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围绕“一个中心、四大体系”即:淮阳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电商精准扶贫体系。
(一)着力解决可持续发展、市场化发展思路。从市场的角度切入,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和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的主体间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性。
(二)着力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电商企业销售本地化特色产品,与村站点、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加快推进农村电商产业链建设;发展农资电子商务;发展农村金融、教育、文化、生活在线服务。着力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强化培训转化机制,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积极推动农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就业,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搬迁人口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更多的电商市场主体。
(三)着力解决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乡村物流沉下去、扎根农村,切实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实现便捷、高效、低价,解决物流进村难问题。建设集服务站点、服务中心、仓配中心为核心的智慧云仓体系,整合商贸物流快递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用,降低物流成本。
(四)着力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性,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是中枢和大脑,要具备统筹盘活站点,整合品牌、标准、品质控制、金融、物流、培训等服务功能。
四、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农村电商一体化”建设为任务目标,通过电商培训、品牌培育、物流升级、电商扶贫等方式,逐步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
力争用三年的时间(2020年——2023年),全面贯彻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在发展电商人才培育、农村物流、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形成“村级站点+县级集配中心+县级服务中心”的一体化运营模式。
(二)工作措施
依托“一个中心”,构建“四大体系”,打好淮阳区电商示范县升级版的组合拳。
1.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目标:一是对原有服务中心进行升级,盘活县级服务中心场地,逐步向农村电商运营中心进行嫁接整合,搭建具有孵化能力、引导能力、带动能力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二是建立“县级中心+村级站点+仓配中心(云仓)”模式,服务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及农户(贫困户),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为本地提供技术支持、渠道开发、培训孵化、产品对接、政策咨询、运营服务(如商品拍照、美工设计、文案策划、品牌注册、溯源等)及其他衍生的增值服务等,使县域电子商务形成抱团合力助推本地“黔货出山”,打造本地电商生态圈。
主要措施:
(1)引进有资质有实力的电商运营团队,实现资金落地、税收落地、数据落地、人才落地。
(2)对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行9个功能区划分(电商运营中心、O2O体验中心、电商培训中心、质量溯源中心、大数据中心、政策宣传窗口、企业孵化区、共享会议室、商品拍摄区等)并分别对每块职能区域进行运营盘活。
(3)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对全县农业产业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建立企业产品信息库并不定期更新。通过“中心”汇聚信息资源,集全县之力推全县农业产业。打造县域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网货化。
(4)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不定期开展县域电商沙龙、培训活动,交流电商经验,营造电商氛围。实现小县城,大商圈,以公共服务中心为电商枢纽,聚人才,求发展。
(5)建设电商精准扶贫体系。以县级服务中心统筹辐射村级服务站点,把县村电商做成人人都能参与的产业流水线,为村级服务站点解决无经验、无产品、无技术问题。让村级服务站点成为县级服务中心服务全县的窗口、成为全县的“带货人”。
(6)引入至少5家电商企业,营造中心电商氛围,对适合网销的企业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对传统企业进行电商化转型,从中挖掘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孵化。
(7)制定有效的《淮阳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营造电商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加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8)构建成熟的电商服务站点。一是针对全县现有村级服务站点,通过“县级中心”提供运营指导服务,实现购物、特色产品销售、缴费、票务预订、农村金融等方面的一站式办理服务,实现综合便民服务功能。参与村站的选点、选人工作及后期村站主业务技能培训等工作。提供服务站点整体形象设计,以植入、普及、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并延伸物流配送等服务,实现“一网多用,一店多用”。二是培育电商服务站点农产品上行功能,实现电商服务站点上下行并重,以农产品上行为主的格局。在三级物流体系打通的基础上,由电商服务站点对贫困户的初级产品进行集货,通过同城社区电商、淮阳区自建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渠道等形式进行近距离销售;针对有优势规模产业的村,根据销售的产品属性,结合电商化、品牌化及溯源体系建设等标准化打造,应用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运营的县级馆和分销渠道、村站点自建网上店铺、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渠道实现远距离大范围销售。
(9)通过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系统”统筹推进淮阳区电子商务工作,助推淮阳区电子商务发展再上台阶(一中心即淮阳区线上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运营中心,一平台即统计监测淮阳区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大数据平台,一系统即集电子商务、农商互联、一体的集成系统),“一中心一平台一系统”一是提升淮阳区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将各种零散分布的信资源信息归集共享,对内供各相关部门知晓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对外展示全县电子商务动态和融合进程,激发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淮阳区经济生态圈。二是提升淮阳区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引导电子商务服务农业、参与扶贫、振兴乡村,规范电子商务与农业、扶贫等领域深度融合。三是统筹全县电子商务工作,以电商发展为先期抓手打造智慧贵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2.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一是以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电商培训主要基地;培养一批本地的实战派讲师团队;培养一群能做电商的从业人员;培育扶智贫困户的互联网思维。二是由县商务局牵头,整合县人社、教育、财政、农业、团委、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以县级服务中心为电商培训主要基地,重点做好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相关企业、创业青年、农民等群体的电子商务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实施教学,以达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熟练操作、自主创业为目标。开展电商培训10000人次以上。
主要措施:
(1)培养一批本地具有资质的电商培训讲师。
(2)“培训+孵化”。建立所有实操培训班学员人才库并将获得30天后续增值服务。所有学员的创业就业项目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运营孵化。
(3)培训常态化。针对从事或意向从事电商人从原先的普及流水式培训,转变为以实战型培育式培训。不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并对学员进行创业指导及跟踪,每一轮实操培训的精英学员邀请讲师对其项目进行定向培养与支持。
3.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一是建设1+N配送体系(一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N个镇、村(社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站点<快递超市>)。通过自建及充分整合邮政、申通等现有物流资源,承担电商服务网点的快递上下行业务,实现点到点的无缝链接;二是建设县级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物流操作流程,实现订单物流信息统一管理,加快物流时效。
主要措施:
(1)建设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云仓)。为县内所有农特产品、电商企业及快递公司提供仓储、分拣、转运等服务。逐步实现县域内产品及物流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降低县域农产品上行仓储物流成本。
(2)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县级农产品集配中心),连接各村级电商站点、合作社及加工企业,形成“村级站点+县级集配中心+县级服务中心+N个渠道”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对全县的农产品信息的采集、汇总、分类、处理和传送,及时提供实时统计信息的同时,汇聚全省优质农产品,打通地方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对口帮扶等产销对接渠道等,云仓平台根据销售渠道同步过来的订单信息,通过仓配一体化云平台的协同处理,智能安排出货时间、配送车辆、快递发货等环节,为电商渠道提供一件代发服务,保证快递包裹精准及时出港。
(3)建设1+N配送体系。围绕1个县级电商物流仓储中心和N个镇、村(社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站点,融合村级电商服务站物流中转功能,整合利用镇(街)商贸中心、配送中心、电商企业、快递企业、超市、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资源,实现村级物流站点的转型升级。对于中心集镇农特产品较多的站点,逐步完善二级物流仓储中心,具备预冷、仓储、分拣和配送等功能,帮助实现配送快捷高效、成本合理、电子商务仓储功能完善,能进行网销商品的品控分拣、打包配送,并逐步实现集采统储、互采分销、统配统送及协调售后服务等相关功能,实现全县物流快递共同配送。
(4)建设县级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实现货物跟踪、后台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有助于仓储、物流、配送等数据化作业管理。
4.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一是规范网货流通标准,引导特色产品逐步实现网货化、品牌化,完成产品到商品、商品到网货的升级。二是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保障综合系统,扩大淮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企业和范围,实现可追溯贴标销售。三是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重点围绕淮阳区优质农特产品以及旅游进行品牌培育、推广,培育1个区域公共品牌或5个网货单品互联网品牌;每年召开电商资源对接会或品牌推介会1次以上;每年组织大型网络营销活动2次以上。
主要措施:
(1)聚焦淮阳区良好生态、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优势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编写《淮阳区农产品信息库》并绘制全县农产品电子分布图,建立淮阳区农产品资料库,体现全县产业分布、规模品种、产出时间等信息,按季度更新电子分布图及资料库。
(2)建设农产品开发体系,针对具备上行条件的农特产品,让农产品能实现在线化、互联网化、品牌化。
(3)建设农产品品质管理体系,通过集中仓储加强产品品质监控,通过县级农特产品集配加工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站点),实现电子商务要求的农产品等级划分、包装、物流配送、流程规范等质量规范。
(4)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积极做好农产品深度挖掘和精细化开发,开展品牌策划、营销推广,打造一批具有淮阳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统一设计、制作淮阳区农产品公用包装,在电子商务中心、服务站点、旅游集散中心、农家乐、民宿等进行宣传销售。将符合质量和分级标准的商品贴标进行网络销售,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提升淮阳区电子商务农产品的品牌美誉度。
(5)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设贵定特色馆,宣传、展示、销售本地特色产品。由县级公共服务运营中心负责特色馆的日常运营工作,积极组织本地农产品进驻天猫原产地官方旗舰店、京东扶贫馆、苏宁易购、唯品会等大型电商平台,优选符合平台标准的优质农产品上架销售;依托淘宝直播、抖音等主流社交电商平台,开展多样化的营销宣传,带动农产品销售。
(6)结合培训体系,培育电商主体,构建网格化销售渠道。积极对接第三方平台,依托电商平台建设网格化县级馆,由县级公共电商服务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营,指导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入驻网格化县级馆,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依托县级仓配中心为产品端和市场端提供仓配一体化、品质、包装、冷链、运输、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7)布局社区电商生鲜门店,实现村点集货、直接销售;开展农旅结合,通过旅游景点的流量聚集,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线下采摘。
(8)打造农产品电商“一县一业”。聚焦大蒜、芦笋、芦荟等12个特色产业,结合实际,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地优势,适合电商渠道销售的产业作为重点培养产业,整合电商供应链资源,制定标准、培育品牌,促进电商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
5.电商精准扶贫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在电商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基础上,构建“数字农村生态大数据体系”,进一步拓展为面向所有村民和产业的大数据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更广泛地融合,实现“现金、现场、现货”的传统业态,转化为数字农村生态大数据体系的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解决农村零星农产品收集难、无标准、无品控等痛点。依托大数据电商平台B2B功能,实现大宗农产品线上订单化交易。
主要措施:
(1)打通信息流。对贫困每户的数据收集统计,通过大数据将千家万户串联起来,为数字农村生态系统信息流的沟通服务提供平台(APP)进行信息互通。
(2)打通商流。依托贫困村现有超市、商铺等商业网点,通过大数据体系实现贫困村商业网点覆盖,进行信息互通、销售农产品、获得各种便民服务、收发包裹等等。每个商户均可以将提供的服务,覆盖到所有村民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收益。
(3)打通物流。建立物流平台端口,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人找车、车找人、人找货、货找人的信息,打通农村电商闭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通过人、货、车的信息互通得以实现,为村民带来额外收益。
(4)打通资金流。建立电商交易大数据平台。优化了农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提升了乡村的整体效益;数字农村大数据由组(寨)汇聚到村,到镇,到县城,形成不间断可持续的数据链,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5)实行"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组织和支持电商企业、个体网商参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对接,代销农产品,优先提供适当岗位给贫困户,引导贫困户加入电子商务供应链环节就业。
<p style="margin-top:0;margin-bottom:0;margin-left:0;text-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