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口市淮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做好我区气象工作,依据《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淮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2022〕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周口市淮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现将该政策解读如下:
Q:怎样理解气象现代化建设?
A:目前,我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具体表现为:“一流台站”建设完成整体搬迁;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实现全自动化建设,探测环境整体优良,评估得分97分;新建和升级改造了20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建成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农田小气候站,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Q:我区气象工作发展水平较高,是否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可以“躺平”?
A:并非如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淮阳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淮阳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完成撤县设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周口中心城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攻坚时期,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绷紧气象安全这根“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我区2018年遭遇的“温比亚”超强台风和我省“7·20”郑州持续特大暴雨、豫北暴雨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Q:我区接下来气象事业目标是什么?
A:1.到2025年,夯实气象强区基础。基本建成与淮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天气预报准确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周口前列及全省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象保障服务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2.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气象强区。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活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全面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区。
Q:我区气象事业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A:1.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高能级别创新平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
2.监测精密程度有待提高。区域观测网站稀疏,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观测手段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不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垂直连续观测能力不足。
3.预报精准程度有待提高。台风、西南涡等高影响天气系统预报能力不足,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
4.精细服务程度有待提高。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气象服务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