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复查工作全面完成
来源: 淮阳区人民政府 时间: 2024-12-19 18:30:5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众多。淮阳区作为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试点县(区)之一,在全省最早开展、最先探索,河南省文物局和周口市文广旅局主动指导,省市文物考古机构无私提供考古发掘资料,各单位积极提供所涉文物资料积累了丰富的文物普查经验和成熟的工作模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淮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方式,全面推进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全市中较早完成了文物复查阶段的任务。

截至12月6日,淮阳区完成535处“三普”文物复查工作,复查率达100%,录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处其中包括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10处,市保单位24处,区保单位136处以及其他一般文物点等。普查涉及古墓葬159处、古文化遗址18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82处等不同类型的文物点。普查队足迹遍布淮阳区20个乡镇,497个行政村,做到“应查尽查,应保尽保”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文物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在普查中坚持加强宣传,使宣传有高度、有精度、有温度,印制围裙、条幅、单页等宣传品2000余份,在各媒体平台发布专题推送5篇、视频7条。

在本次普查中,区文旅局、区文物保护中心9名青年骨干组成3支普查队普查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四普”工作的各项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展开实地调查。在工作流程上,普查队分工明确、队员各司其职,普查分为外业实地调查和内业数据处理上传两大部分。在外业工作中,普查队员利用奥维地图规划路线,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文化站长联系,走访村内老人等方式,建立“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精准找到文物所在地,在文物点利用无人机航拍、手持移动终端、AR测量等专业设备对文物本体和附属文物进行数据采集现场文字记录、绘制草图、移动终端录入等一系列工作。在内业工作中,普查队员分工协作,对文物点的保护碑、全景、年代、本体文物等照片进行整理,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编写文物简介,利用专业软件绘制位置图,并手绘文物点的平面示意图进行数据上传。经过对文物点数据的上传处理,普查队员最终审核后提交普查系统平台审核,由四普专家进行专业评判。整个工作流程高效有序,保证了普查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

文物普查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淮阳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淮阳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分布和保存状况,对于准确研判区域内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深入基层,传播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加强考古研究的必要性、提升文化遗址保护的时代要求等信息,对于激发人们的文物保护热情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文物普查这把精细的“梳子”,梳理历史脉络,探寻文化底蕴,感受淮阳区文物家底的丰厚。下一步,淮阳区将持续加大新发现文物普查力度,扎实开展新发现文物调查登记工作,丰富拓展宣传形式内容,持续推动普查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工作走深走细走实。


责任编辑:淮阳区人民政府管理员